種田要水,沒水的人就是把田讓給別人做,所以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如果出去跟別人租田......就是人家說的小地主大佃農啦,給人縛(pa̍k,跟別人租) 、給人租地,賺的錢應該會贏出去工作。
受訪時間:2018年4月10日 14:15-15:45
受訪地點:戴先生家內
受訪者:戴先生
採訪者:楊玉君、林裘雅
紀錄、文稿整理:林裘雅、許家綾
聽聽鄉民的故事
我是民國四十年在嘉義縣民雄鄉豐收村出生,今年已經六十八歲了。我從小就在豐收村成長,1972年從嘉義農專畢業後就回家務農。家族裡從我爸爸那一代就開始種田,不過因為他們比較希望栽培小孩讀書,不會特別要我們小孩子來做事,所以傳到我們這代時,三兄弟只有我決定繼續耕田。
以前民雄這邊的土地原本是劃成糖廠的地,我的爸爸和媽媽就到大林糖廠做農場工,雖然做這個工作一天賺不到幾角,但他們很聰明去買牛幫忙犁田,這樣一隻牛就可以多賺好幾人份的薪水,我爸媽因而買下了很多地。後來因為買下的地太過遼闊,他們沒辦法負荷所有的工作量,結果十出頭甲的田地被放領、被三七五減租後,只剩下兩甲多了。 現在我跟我太太一起耕種的田有七甲多,其中五分地拿來種鳳梨,剩下的都種稻米。比起稻米,鳳梨需要人工處理的部分比較多,但因為現在農業機械化,人要做的工作變得很少,所以兩個人做還算應付得過去。
稻米賺的錢,不輸出外呷頭路!
種田要水,沒水的人就是把田讓給別人做,所以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如果出去跟別人租田......就是人家說的小地主大佃農啦,給人縛(pa̍k,跟別人租) 、給人租地,賺的錢應該會贏出去工作。但現在老人家沒辦法做農事 ,年輕人卻都出外打拼,又生得少,所以以前農村的那種生活型態都變得不一樣了。像以前是僱工制,現在沒有工可以叫,雖然我們自己可以做,可是像稻米最重灑農藥,缺工的情況下只能用包工的,灑肥、灑農藥都用面積論酬。我們會透過老闆找工人,像去農藥行買農藥,農藥行老闆就會幫忙聯絡叫工灑農藥,灑肥料也是請肥料行的人幫忙牽線,說面積多大,肥料行老闆就會叫人來做工,割稻也是。我自己就不太需要親自下田,通常到田裡都是去巡田看有沒有水、噴農藥而已。不過我覺得我是算有責任心、容易緊張的人,所以我還是常常都在擔心我的作物,比如說我隔天要噴農藥,那今天我就會一直擔心會不會下雨。
種稻子一分地要一萬多,如果跟別人租一甲地來種、每樣都請人來弄的話,成本差不多要十二萬,收成的話大約會有十五、六萬,半年賺大概兩三萬;如果噴藥、施肥自己來,可以賺對半;如果連噴藥、施肥等其他工作都自己做,只有割稻子讓別人弄的話,可以賺五六萬。割稻的工錢割的部分是一萬,車子兩千,剛好一萬二。割稻車從屏東上來一路往北割,但現在會遇到北風,所以稻子成熟的時間提早,台南以北稻子成熟的日子都差不多,所以南部上去割稻車的要爭取時間,不然割稻機一台三百多萬,不割多一點不合成本。所以機器能用就要用,因為機器高溫潮溼就容易壞,很多機器都是放到壞掉,不是用到壞掉,像我自己本來有機器割稻,後來人手不足,機器放著就壞掉了。火黎子(耕耘機)也是一台三百多萬。播種機比較便宜,一台不用上百萬,而且一次可以播八行或十行,一分地過去回來這樣一趟就做好了,就會比較好賺。播種機弄不到的地方會再用人工補足,像在田邊看到一整撮放在那裡的就可能是多的,或是要補的,但要等到自己有空才能補,也不會請人補種,因為請人一天工錢就要幾千塊,這樣不划算。
以前機器比較便宜,比較小,現在比較貴,但是現在的機器效率比較高,裡面還可以吹冷氣聽音樂。而且日本製的機器比較好,歐美製的機器因為他們那邊氣候比較冷,冷卻又是用送風冷卻,來台灣這邊日夜做容易壞掉,日本的車是用水箱加封冷卻(亞熱帶比較熱),所以日本機器比較耐操。
稻米一般來說會分兩期,第一期作叫早冬,第二期作叫晚冬。由於政府怕作物全部流去市場的話,稻作豐收時價錢會崩盤,因此政府會收公糧,調節市面上的糧食、平衡價格。所以以前收成後要繳餘糧。直到106年第二期作,農糧署發現現在耕作面積減少,導致公糧(安全糧食)徵收數量受影響,如果戰爭等情況發生,糧食會不夠,所以農糧署改變主意,現在才改成交公糧可以照表定數字去繳交,不交公糧改用現金補助,種多少面積就補助多少,像第一期作大概就是一甲地13500元。如果休耕的話,一分地會補助4500元,可是要跟政府報休耕,而且因為耕作面積減少,以前一年休耕可以報兩期,現在政府規定只能休一期,避免有些人買地報休耕但都沒有在種,結果田裡長草躲老鼠就算了,還會害到隔壁的田。
在民國90年之前,必須是有耕作能力的人才能買田,直到農會發現農民沒錢就會先拿農地來農會抵押,之後卻沒有能力還錢,導致農會有太多債權,才開放農地條例,改成自然人可以買,不要讓農會欠這麼多錢,結果自然人都買地去蓋農舍,學生宿舍也有很多用農舍蓋的。雖然農政機關不准,但稅務機關只要有繳稅就可以了,沒出事、沒被檢舉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
廟宇,阮的信仰
我現在是土地公廟的主委,也是五穀王廟代表。我們豐收村這邊有兩間土地公廟,新土地公廟是廟委們共同決定要蓋的,感覺舊的土地公廟水神撿/裝不到, 因此決定蓋新土地公廟,就在靠近圳溝那附近,是別人捐獻的土地。原本蓋完新廟之後,有人有想過說要不要拆舊廟,但因為財產都登記在舊廟,我感覺說如果拆了舊廟,財產登記要改很麻煩,就把舊廟也留下來了。現在是兩間都有人在拜,每年八月十五熱鬧的時候也會交替在不同的廟做熱鬧。南部都是八月十五中秋做土地公廟熱鬧,要請戲會比較難請,也比較貴,像豐收村土地公廟就要請兩棚戲,成本有點高,原本有建議要不要改時間,但大家都習慣這日子做熱鬧了,最後就沒有改啦。